天津信息网::www.tjzhengzhongzhiwu.com

首页 > 国内新闻 / 正文

激情与梦想,永不退场|玉仙缘快眼全运会|傅园慧|赛场

网络整理 2017-09-09 国内新闻

运动,任何时候都不晚

本报记者 赵晓展

坐在全运会的赛场上,常会有身份“错乱”之感。

这是我的第一次体育记者之旅,也是首次参与大型体育赛事的报道。角色转换的不习惯经常会不期而至,甚至会跟随场上赛事的精彩、紧张、激烈而忘了本职工作。

在资讯传播如此快捷方便的今天,人们已经习惯了通过电视、网络和手机来观看各种赛事。不过,我仍然想对大家说一句,有条件的话,一定要去场馆里看比赛。

因为这种现场的感觉,会非常不同。没有特写、没有解说……但观众的加油呐喊和运动员最直观的“碰撞”,都能带给你一种只属于竞技体育的震撼;坐在场边,甚至可以用鼻子嗅出那种弥漫在场上的紧张与激烈,并因此血脉贲张……你如此近距离地感受运动之美,同步着运动员的欢乐和悲伤、高兴与失落、快意与遗憾。

落实“全运惠民”,这一届的天津全运会组织者也想了很多办法。比如,田径开赛当日,“水滴”体育场就专门设置了“惠民专场”,1万多观众可以持10元钱的超低价门票入场,目睹苏炳添、张培萌、谢振业等“飞人”登场亮相。

有时间,多去场馆里看比赛吧。

我希望,以后的赛事组织者们能像这样,多动动脑筋,把观众吸引到场馆里。有了观众的支持,运动员在场上会更有动力,体育也会更有魅力。

今年的天津全运会上,新增19个大项126个小项的群众项目。龙舟、太极、健身气功,这是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;滑板、攀岩现代时尚,乒乓球、羽毛球老少咸宜,还有广场舞、柔力球……

在这个全新的全运会赛场上,涌现出了许多“草根冠军”和“草根明星”。参赛人员更是遍及大江南北、涉及各行各业,运动员年龄最小的4岁,最大的93岁。

这个岁数仍出现在全运会的赛场上,不知你看了会有什么感想?

在我看来,体育运动是人类社会少有的能够超越政治、国度、种族等屏障的一种文化形态,根本是促进人的和谐发展。

体育当然不只有竞技体育。就这届全运会而言,它既是竞技运动舞台,也是展示全民健身成果的大派对。通过群众比赛,大家汇聚到这个舞台上来,亲身体验、亲身参与,也激发了大家参与体育锻炼、享受健身乐趣的热情。

有时间,到运动场上去吧!

我更希望,当你读到上面这些文字,能放下手机、离开空调房间、扔掉电脑键盘,去尽情流汗——开始运动吧,任何时候都不算晚。

遗憾是人生的底色

本报记者 袁浩

9月8日晚,采访完本届全运会成年男排组决赛,返回媒体村的车上坐满各路记者。比赛的余韵犹在,大家讨论着北京男排为什么会输、解放军男排为什么会赢的话题。

“您觉得北京男排为什么会输?”一位记者率先发问。

“This is life.”另一位记者随口飙了一句英语。

“对,这就是生活。”《北京晚报》的排球专项记者孔宁接过话茬,“解放军男排被上海男排压制了16年才获得这个冠军。北京男排的小伙子们太年轻了,他们就该去经历一些事情。”

16年,4届全运会,解放军男排经历了命运的捉弄,又终得上苍眷顾。此情此景,我们该如何评述?如果说解放军男排命途多舛,确是实情。但在竞技体育领域,终其一生难求一冠的也大有人在。

遗憾是运动员的底色,又何尝不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底色。

本届全运会是我职业生涯中亲身参与采访的第一届。我来天津之前还有一些紧张,因为真的是没有经验。综合性体育赛事不同于日常的体育新闻报道,体育场馆分布在不同的地方、平时很少采访的体育项目逐一亮相、如何调和报道深度与可读性的矛盾……考验的是一个体育记者的职业素养。

平心而论,我在这方面并没有优势可言。入职三年,凭着对体育的热爱,非体育专业出身的我对很多项目和问题的认知也才刚刚初窥门径,谈不上专业。而要这点儿有限的认知通过文字传递给读者,又难免损耗掉不少有价值的信息——这些都让我在本届全运会所采写的稿件中留下了不少遗憾:有的采访还可以再深入点、有的文字可以再精炼点、有的选题可以再有意思点……

遗憾是人生的底色,但并不意味着底色之上没有其他颜色。本届全运会,我来《工人日报》后第一次过了一把出镜记者的瘾。虽说本科学的是广播电视新闻学,但知识早已经“还给”老师了。还好录制过程比较顺利。在这里,我要感谢后方的同事,他们的后期制作赋予了小视频专业的色彩。

在逐渐进入角色后,我也开始有了一些信心。比赛后期,我和同事们每天结束当天的采访任务后,还要一起琢磨选题,讨论如何操作等等,经常熬夜至凌晨一两点才能睡觉。但辛苦换来的是成长。昨晚回到媒体村,与同事去吃宵夜,我对他半认真半开玩笑地说:“刚进入角色,全运会就要结束了,我们完全有能力再写上一周啊。”

言毕,两人大笑不止。

稳定器的手柄不够长

本报记者 朱林

在全运会采访期间,标题中出现的情况,不止一次。

9月1日上午10时,女子100米仰泳预赛,泳坛“表情包”傅园慧首次露面。在赛后的混合采访区,采访傅园慧的记者里三层外三层,还有日本记者参与其中。由于我手里的稳定器主要是用于视频拍摄,没有自拍杆的可伸缩手柄。无奈之下,只能手臂高举,再将手机镜头旋转向下,但这导致拍摄出的画面基本都是俯视视角。

作为当今中国泳坛名副其实的“一哥”,孙杨的每次出场都会吸引大批粉丝。让我懊恼的是,几乎每次,都会遇到类似上面采访傅园慧时的状况。

田径百米飞人大战之后的混采,媒体记者的争夺不输运动员场上的激烈。新科冠军谢震业、全运会后就要退役的上届冠军张培萌、首个进入世锦赛百米前八的亚洲人苏炳添……每个人都是焦点。由于稳定器的手柄不够长,索性直接手持手机,但距离过远,录音时有时无。

很多时候,既要在比赛现场即时性地给后方提供音视频文字素材,又要在赛后及时写出相关比赛的文字报道(赛后混采区的采访对获取关键信息颇为重要),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。

以田径赛场为例,媒体看台位于3层,而混合采访区在一层,两者之间快走也需要5分钟。如果要兼顾为新媒体和纸媒供稿,在只有一个人的情况下,需要记者在比赛结束的一瞬间,立即起身赶往混采区,很多情况下,混采区已全是等待采访的记者。游泳项目的混采区和媒体看台更是需要分别领票,且只能在一定时间段内进入,两者不可兼得,只能取舍其一。

事实上,部分需要在新媒体和纸媒同时发稿的媒体,多会采取两三名记者协同作战的方式,各自侧重一方,互通有无。

坦白的说,一人承担多项任务,固然有助于记者的全面发展,但多项兼顾,如处理不当,很可能顾此失彼,甚至难免疏漏。

当“水滴”和雨水邂逅

说起全运会,第一次对它有印象、关注它、了解它还是在8年前的山东全运会,那时自己还在上中学,视角也只是一名普通的观众。一晃8年,我第一次全程报道、参与天津全运会,在13天的时间里,与运动员、场馆相伴,细细回想,其实每一帧画面都可以定格为属于我自己的全运印象。

雨中开幕式。说来也奇怪,来天津13天只下了一场雨,而这场雨就偏偏下在了8月27号的开幕式上。更巧的是,开幕式主场馆天津奥体中心体育场又叫“水滴”,当“水滴”和雨水邂逅,其实别有一番韵味。虽然这场雨把“5环”浇成了“4环”,但是瑕不掩瑜,雨也为其他演出增色不少。水是灵动的,在雨中进行的全运会开幕式,遇上一次便是印象。

疯狂的粉丝。场馆里,“粉丝”“迷妹”们的加油声震耳欲聋,这可不是某位娱乐明星的演唱会,他们的呐喊是为了宁泽涛、孙杨、张继科……除了呐喊,粉丝们也为自家偶像打出横幅、拉出标语并纷纷抢占场馆有利位置。置身现场,听到这些声音、看到这些画面,感觉自己每一根神经都在急速跳跃。疯狂的粉丝,难忘的全运印象。

汗水。汗珠在脸上流淌,衣服被汗水侵湿……这是9月7日晚羽毛球决赛后老将王适娴在混采区的一幕。运动员流汗其实很正常,但看到王适娴这一幕,总感觉有些心酸。今年王适娴已经27岁了,也已退出国家队,在等待8年后,虽拼尽全力,最终仍以一枚银牌告别了自己的全运之旅。“我接受事实!”王适娴说。

赛场上的遗憾。中国人听故事总喜欢有一个圆满的结局,但在竞争激烈的全运赛场上,圆满的句号注定不是谁都可以画上。从乒乓球赛场上的张继科,到举重赛场上的廖辉,再到羽毛球赛场上的王适娴,这些老将全都是世界冠军,本届全运会或许是他们最后一届全运会,带着遗憾告别赛场可能心有不甘,但是人生哪有那么多完美的事情,他们站上全运赛场就是对传承精神、拼搏精神的生动诠释。

(谷永光)

Tags:全运会   傅园慧   赛场

搜索
网站分类
标签列表